初三

向“苦”而生

作者:韩逸茜 时间:2017-12-10 浏览:

湖北随州二中校长王桂兰以“不读书,不吃苦,你要青春干嘛”为主题,为学生做了开学后第一次国旗下讲话,“怕出苦,苦一辈子”;“不怕苦,苦一阵子。”等“吃苦”语录迅速走红于网络,引起热议。

王校长之言虽有些偏激,却言之有理。太平盛世下成长的青少年,大多都无衣食之忧,更无战乱之苦,风调雨顺的前二十年如何培育出一颗坚韧的、能吃苦的心?唯有靠读书一路。我时常以为,读书除了在客观上增加青少年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们吃苦耐劳,肩负责任的精神。

佗氏曾借卡拉马佐夫兄弟之口发出旷世之问:“庸俗的快乐,和崇高的悲伤,哪个更好呢?叛逆而疯狂的青春,你或许以为是独特,其实那最是平庸,因为这是你服从欲望支配的结果;何以崇高,以苦之故,苦之地,无有代者,以身当之,方得至趣。

欲望是人类的原罪,何以苦?其实是因为抵制了欲望,但是被抵制的欲望又会产生反向推动力,激励你向更高更远的目标走去。而满足于平庸之乐的人们真的能长久的快乐吗?王尔德以道林格雷之口回答:“青春至多只是一段青葱、幼稚的时光,充满了浅陋的情绪和病态的思绪。为什么他要做青春的奴仆?青春已经把他毁了。”

如今享乐主义在青少年中大肆盛行,大好年华的我们为何要在单调乏味的书海中蹉跎人生?于是便有大把少男少女打着“再不疯狂就老了”的旗号挥霍青春,孰不知享乐主义的光扬者也曾自嘲追求感官享受是贵族的特权。海子说要做物质短暂的情人和远方忠诚的儿子,追逐远方的路程是荆棘痛苦的,但若不向“苦”而生,就注定死于安乐。

佛教有“人生来就是要受苦”一说,苦难是人修行中必不可失的业障,既来之,则安之,在苦难面前,我们能做的,就是学会吃苦,至苦之地才有至乐之趣。

孟子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而有世臣之谓也。”故国何存?不是因为平庸“乔木”之故,而是那些“先天下之忧而忧”终日忧思劳苦的世臣之故,位置越高,责任越大,越能吃苦。虽然人生快乐是重要的事,但是快乐也分平庸之乐和苦之乐,苦尽甘来之乐远比普通快乐更醇厚更深重,掺杂了血泪的快乐拥有更深刻的烙痕。

身为象牙塔中的学生不会受外界风暴摧残之苦,但可从瀚海书海中汲取刻苦的营养,偷窥至乐一隅。

古人有云“向死而生”,我曰“向苦而生”,我们追寻痛苦,其实是热爱灵魂向高处攀登的喜悦。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