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于机器
仿佛在一夜之间,人工智能的风潮吹遍了大街小巷。韩国棋手李世石与阿尔法Go的对决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纵使这样的热度总会慢慢褪去,但阿尔法Go的胜利已经一定程度上标志了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此的忧虑与不安也在这条高歌猛进的新型产业路上发出了不同的声音——我们是否应当发展人工智能?这是否会使计算机有朝一日将人类取而代之?
那么,我的观点是,如果计算机真的能取代人类,那么我们人类所激赏、重视的精神力和一切美好的品德,就不过是可以由成千上万次计算模拟出来的东西。而事实绝不是这样。人工智能应当会激发每一个人对自身价值的思考。
有一个著名的有关人工智能是否有思想的实验:让许多人类测试者与机器和人类对话,如果测试者无法判断和自己对话的,哪边是人、哪边是人,那么该机器便能当做是有“思想”、有智能的。但那并不是真正的智能,只是开发者将能够迷惑测试者的“人类语言”作为程序输入,说什么、怎么说、做什么、怎么做。计算机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并不是真正的人类的思考方式。人类的语言,是出于自己利益和意愿的,是为了与他人交流思想的,学习语法时“被教”的过程只是为了将语言作为一门工具,为表达情感而说,为传递精神而言。人类其余的一切行为也是如此。
再看如今的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系统,例如,阿尔法Go,不再只有单纯的数据堆积,而是能够进行信息侦别和处理,并升级自己的系统,这使这些人工智能在大数据处理的场合所向披靡。在此背景之下,苹果公司总裁库克竟说出了“不担心人工智能会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的观点。或许,是因为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仍依赖着外界的大数据吧。在竞技以外的领域,正确和错误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人工智能可以选择的只有大多数人认为正确的,可以跟从的只有主流观点。一篇议论严谨、结构分明的文章,它所涵盖的观点或许是极其危险的,机器却难以对此做出分辨。
什么样的行为是对人类有利的,其中的界限在哪里?《骇客帝国》中人工智能使人类沉睡于极乐又虚构的梦境中,因为以它的判断,这才是最有利于人类和地球的方案。而我们人类的行为判断,基于的是自己的价值观,价值观的形成又是非常复杂的——社会背景、家庭地位、教育、榜样、经历,这一切无不潜移默化地在影响着我们的三观,再结合普世倡导的东西,如我们熟背的二十四字,都形成了每个人独特的判断。一千个人的一千个答案,大大丰富了人类社会——不同观点交织碰撞的社会,一个人敢于发出不同声音的社会,或许有冲突但是具备着多样性的社会,这让我们更慎重地做出选择。这些,都是趋于千篇一律的机器人的思想无法做到的。
此外,人之于机器最大的区别之一,是人并不总是在做正确的事,甚至可以说是“犯错”成就了人类的独一无二与伟大。当消防队员义无反顾地冲入熊熊火海,展示的是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对职责的担当和对他者生命的承诺;在熙熙攘攘的地铁站,总有那么一两个人停下来,掏出几枚硬币放在乞讨的盘子里,清脆的叮当声体现的是人类内心深处的关怀和怜悯。人工智能给出的答案或许是,火场里只剩一个人啦,消防员进去还要承担相当的风险,为了损失最小化……;那个小鬼很可能是受人指使的呀,无脑的施舍只是浪费钱财……。是的,或许这是正确的,但永远坚持这样的正确,人类社会将多么冰冷,多少人渴望获救、渴望理解的火星会因此暗淡。
那便是库克的后半句:担心人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
作为一个高中生,在考试的指挥棒下,只要学好数理化即可,为啥还要读诗、赏文、学历史?推广到社会,我们只要发展科技记号,为什么还要研究哲学、考古、历史?准确、高效,人类离不开计算机。但是我们的思想、价值观,我们所追求的美德,我们在数千年历史中创造的文学、宗教、艺术……这都是机器学不来的东西,是数万年以后也能证明人类文明存在的印证,是联结人类社会的纽带。
新航路开辟之际,西班牙殖民者以级暴力的姿态摧毁了美洲大陆上的灿烂文明;科技发展的当今,人类和机器还要重蹈这场悲剧吗?库克的担心是必须的,要有人居安思危。但我更愿相信,人类的精神世界的堡垒,比我们想象地更坚固。
我们能在机器的促使下,更深地思考: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的价值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