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之不存流行将焉附
大众文化自成两派,一派“坚守沉静心湖”,不为世俗动容;一派曲解自身,迎合世俗文化,前者是中流砥柱,后者是随波逐流。我自然赞成前者,只因经典不应被撼动。
流行文化依托于经典文化,是经典文化的附加值,它不应试图撼动经典。经典之于流行的关系,类似于水泥之于油漆。水泥在一定时期内未必其貌可扬,但它在时光中雕砌着的是驻守文化大地几百几千年的老屋,而油漆尽管有着光鲜亮丽的外表,也只是为着阅读的趣味增光添色,随着时间的风起云涌,它将一块块脱落,风化在泥土中,成为大地的一部分。难道在五六十年后还会有人拿着《斗破苍穹》挑灯夜读咿呀传颂吗?流行文化的确可以提高网民的阅读兴趣,但作家们仍该在心头置办一块沉静的心湖。
作家的写作导向源于读者,正是因为读者的阅读需求才引发网络的“玄幻热”,只是网友的娱乐需求与发展需求仍未对上号。真正以阅读而非在被窝中偷乐为目的的读者,应当能分辨出永恒的经典和聒噪的娱乐。《中国诗词大会》中的一位参赛选手,一名来自上海的高中女生,从小以阅读古诗词为乐,爱好古琴,把古风生活作为自己的精神食粮,当她在比赛中出口成章时,不少网友惊呼,她满足了我们对古时美少女的所有想象。可见,在我们生活中仍有些人对经典文化充满了向往,而我们的经典文化画卷如今仍只展开一半,还有一半需要我们的写作者和读者共同推动,在经典文化的基础上再吸取流行文化的精粹,确保皮之有存,毛才能附。
发展性的阅读,需要全民性的运动。梭罗说:“如果因为喜欢一片树林,一个人整体坐在树林里,那他可能被看作是流浪汉,但如果他锯光所有树木,让大地光秃秃,那他会被看作是勤勉进取的好公民。”他讽刺的是那些急功近利,浮躁不安的人。阅读也是如此,情绪、心境是沉淀出来的,而非靠锯光树林,一天很看24本书速成的。由此,社会的导向极为重要,在共同阅读、理性阅读的潮流下没有人能“幸免于难”,到那时,作者守着自己“沉静的心湖”聆听鸟鸣奋笔疾书,读者沉迷于“沉静的心湖”中醉心汲取。
或许,每个人心中都应置办一方宁静,那里没有喧嚣没有浮躁。只有属于自己的心灵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