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

对话孤独

作者:作文吧(乐亦卿) 时间:2017-07-29 浏览:

何为孤独?何需孤独?

高朋满座,并不代表不孤独,孑然一身,也不一定是孤独。真正的孤独,应是心灵的宁静,灵魂的栖息,人生的思想。

不妨从古书中感受孤独。

战国时的荆轲,为了解救天下苍生于秦帝的暴政中,毅然踏上了刺秦的道路。他吟“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是带着孤独的吧。他定是知晓了自己的结局,才会如此坦然,孤身一人做出这般这有去无回的壮举。

诗人李白,胸怀大志却壮志难酬。他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受到尔虞我诈的官场排挤后的落寞吗?他邀月同饮,留下这传世名篇,让后人见证了这位伟大而又孤独的诗人。

苏轼的“高处不胜寒”,很孤单吧?范仲淹的“微斯人,吾谁与归”,很无奈吧?陆游的“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很寂寞吧?

历代名家尚且如此,何况凡夫俗子呢?

在书中对话孤独,与古人共鸣。

不妨从音乐中感受孤独。

名声斐然的“乐圣”贝多芬晚年失聪,几乎无情得与外界世界隔绝。唯剩音乐,是他仅有的发泄。他的《命运》旋律激荡,几百年来为人们所传奏。他唯有“扼住命运的咽喉”,才能继续创作他所热爱的音乐。而又有谁知,这其中真正蕴含的强烈的孤独之感?

钢琴诗人肖邦,在地中海马尔岛疗养时,创作了著名的《雨滴》。它始终反复着一个单音,伴随着单调的节奏,一下一下地敲击着听者的心灵。病中的寂寞与惧怕,透过音乐传至心灵深处,令人为之悸动。

普罗科菲耶夫的《第六钢琴奏鸣曲》,是在诉说二战的生灵涂炭吗?拉赫玛尼诺夫的《死之岛》,是独自一人在孤岛上的痛苦与黑暗吧。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十四交响曲》,是在低述孤独,死亡的主题吗?

从音乐中对话孤独,震撼心灵。

尘世太过喧嚣,浮躁和功利充斥着每个人的四周。但即使如此,人们也始终需要留有一份宁静的心虚,与孤独作伴,或从书中思想人生,或从音乐中获得震撼,洗涤心灵。

耐得住寂寞,对话孤独吧。

下一篇:比者自知 上一篇:与自己竞争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