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味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本味生活即最美景致。习惯于戴着面具生活、戴着眼镜观察,看到的只会是变形变味后的俗世,自然没有什么乐趣可言。
小巷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虽不古老,却有几分萧瑟斑驳之意。巷子尽头住着一位奏琴老者,年过八旬。有幸相识,让我知道何谓诗意栖居。老人屋里东西不多。客厅琴台上端放着一张琴,阳台上一盆静雅温润的君子兰独自绽放,正对大门的墙上挂着宣纸装裱的书法横幅——“宁静而致远”。恰逢老人每日练琴时间,我端着一杯清茶,坐在琴台对面静静欣赏。手起腕落之间已是“未成曲调先有情”,弹的是一曲《西江月慢》。空气中漂浮着丝弦的摩擦声,心里生出清凉,轻轻把心里躁动抚平。“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低沉婉转的琴音将其中的凄婉哀愁之情尽情渲染。屏息聆听,室内只有音韵震动。一曲终了,余音不散。用心体会,便能得其绕梁之韵。
屋里琴声不断,巷外喧嚣嘈杂。一路之隔,便是雅俗分界。很多人穷其一生寻寻觅觅想要找到生命的真谛,但他们只顾着把眼光往外看,向外界去探寻而忽视了内心,得到的也不过是一件华美外衣。找到心灵的归属,在世事沉浮中方可不忘初心。老人说:“有怎样的心,才能弹出怎样的音。”确实,人心平稳从容,方为境界之深。而真正入境,就看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老人缓慢拿着瓷杯,慢慢走到阳台,为那盆君子兰浇水。叶子长的很好,是那种健康的深绿,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老人的生活健康而简单。就像这样,很多事情刚刚好就好,生活也是,只要自己觉得愉快,能承受,就可以了。对比之下,我们的生活太过物质化了,缺了一些触及灵魂的东西,仅满足于表面的愉悦。
陶渊明是世人公认最会享受清闲的文人,到底是他的雅兴成就了他的诗风,还是他的诗风造就了他的雅兴?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但无论如何,对于诗人而言,荷锄种豆抑或是南山采菊,都是由心而发的。陶渊明曾构想过一个世外桃源,那是一个远离俗世人烟稀少的地方。对比来看,他所构想的桃花源大概也就像这样,只是桃花源是个幻境,而这里的生活是真正地存在着。由此可见,不需隐居山林,只要保持本心,在哪里都能活得自在。
辞别离开,站在楼下,抬头可见那株君子兰,在风中微微摇摆。我想我以后是否不应如此频繁造访,这样的生活纯净得不该被打扰。老人应该会过得很好,有自己所坚守的事情,生活也就成了一种享受。
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这才能品出本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