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

和谐作文1000字

作者:学霸 时间:2017-03-14 浏览:

【篇一:入出之间求和谐】

数不尽的是万世风流人物,道不完的是千古如烟往事。历史的画卷被如沙的光阴悄悄掩埋,残缺的记忆被无情的江水渐渐侵蚀。但那些在入与出之间寻求和谐的人,痕迹依旧那么清晰。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的最高理想。生逢其时自可一展抱负,生不逢时自当归隐鲜出。而处于这两者之间的人,唯有在这出仕与入仕之间寻得一份和谐。

东篱簇菊霞光中静放,花丛中蜂蝶翩跹,山涧清泉浅唱,雾气里一老翁荷锄远去。他便是陶渊明,满腹才情为的是治国平天下,然而生不逢时,壮志难酬,岂肯为五斗米而折腰,终拂袖而去。作为以为文人,他何尝不想入仕为官,去光宗耀祖。然而,仕途并非顺畅,他得到的却是“心为形役”。终于,“悟以往之不谏”,他选择了退出仕途,远离尘世的喧嚣,归隐田园,坐看庭前花开花落,淡看天上云卷云舒,终在这入与出之间寻得一份身心的和谐。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远离仕途归隐得心宽。

江畔边杂草摇曳,江面上水波滔天,疾风中长须散漫,一长者踟躇走到江边。他便是屈原。平生之志便是救万民于水火,岂奈君主不明,不行君道,对他的建议置若罔闻,眼看与自己的抱负相隔渐远,眼看国家破败不堪。作为臣子,他倍感失望,国家衰亡,自己岂愿苟延残喘。想想曾经的夙愿,入朝为清官,看看如今的满目疮痍,终于选择走向了汨罗江边,放弃曾经挚爱的仕途,亡于国先。终于在这入与出之间寻得了理想与现实的和谐。

屈原面对路漫漫其修远,上下求索,终殒命挣脱现实警醒世间。

国之大门终于被打穿,“闭关锁国”终导致泱泱大国没落,可恨的鸦片蚕食愚昧的国民,削减军队的战斗力,他终于决心禁烟,他便是林则徐。面对重重阻力与洋人的威逼利诱,他都不为所动,因为曾经立志入仕就是要保家卫国,终于虎门禁烟他取得了成功,而洋人恼羞成怒,发动罪恶的鸦片战争。可怜懦弱的清政府卖国求荣,屈服于洋人。并把禁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贬到了边远地区。在常人看来,他应该一蹶不振,从此苟且一生。然而,他仍不忘报国,在不毛之地将自己的才干施展,在荒凉蛮夷之地撒下文明与活力的种子,沟通了边疆与内地。终于在这入与出之间寻得了自身价值的和谐。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不因祸福避趋之,终埋头实干人生价值得以实现。

自古有才之人无不想在政治上一展宏图,得以流芳千古,却也屈指可数,而真正的成功,便是在出世与入世,入世与出世之间寻得一份自然天成的和谐,这也是我们在任何方面都要努力达到的最高境界。

【篇二:和谐】

记得冰心老人曾说过:“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

是啊,和谐,就是一种美,是一种高尚的美,是一种诚信的美,是一种宽容的美,是一种能够感受到快乐的美,是一种能给我们带来温暖的美……

第一次打开《走进和谐的春天》这本书,它就深深地吸引了我,这本书里的那些默默无闻的平民英雄很是值得我们学习,让我感受到了和谐是一种高尚的美:年仅36岁的李学生叔叔为了救将要被火车轧死的两个孩子,失去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军官孟祥斌为救一名素不相识的轻生女子,在寒风凛冽的冬日,跳下了江,救出了女子,但自己却献出了年仅28岁的生命;中国美院学生毛陈冰千里走单骑,为素不相识的农村孕妇献血……读着这些故事,我的心灵一次次地被感动,一次次地被震撼……

和谐也是一种诚信的美。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国之本。对每一个人而言,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如果你失去了诚信,那么你就失去了做人的资格。我在课外书上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诚信美的故事:早年,尼泊尔的喜马拉雅山南麓很少有外国人涉足。后来,许多日本人到这里观光旅游,据说这是源于一位少年的诚信。一天,几位日本摄影师请当地一位少年代买啤酒,这位少年为之跑了3个多小时。第二天,那个少年又自告奋勇地再替他们买啤酒。这次摄影师们给了他很多钱,但直到第三天下午那个少年还没回来。于是,摄影师们议论纷纷,都认为那个少年把钱骗走了。第三天夜里,那个少年却敲开了摄影师的门。原来,他只购得4瓶啤酒,尔后,他又翻了一座山,趟过一条河才购得另外6瓶,返回时摔坏了3瓶。他哭着拿着碎玻璃片,向摄影师交回零钱,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和谐还是一种宽容的美。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只有心存关爱、互相体谅,才能拥有和谐的美丽。如果人人都学会了宽容,那么世界上就没有了脏话,没有了斤斤计较,也没有了勾心斗角,没有了乌烟瘴气的社会,整个世界都充满了温暖、祥和的气氛。

和谐,无处不在,他像一位魔法师,更是给我们带来了快乐的美,温暖的美:邻里之间的和睦相处让我们体会到了温馨;公交车上的争相让座,让我们感受到了温暖;敬老院里老少同乐的场面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

和谐之花处处开,和谐之花朵朵美!为了美好的明天,让我们共同缔造这和谐之美!

【篇三:永远和谐作文】

一辆卡车有一个承载量,超过了这个承载量,它便会停滞不前甚至支蹋架散;一个人的心灵也有一个承载量,一旦超载,它便会扭曲变形。

每天早晨带着妈妈“注意安全”的叮嘱出门;每天望着老师饱含期望的目光;每天感受同学友爱的笑容;每天读着那印满铅字的书本和资料……我们的心灵承载着一份重量――爱的重量。

每天听着别人优秀的发言;每天望着别人作业本上的“优秀”和自己作业本上的“?”;每天想着不久就会到来的高考……我们的心灵承载着又一份重量――竞争的重量。

常常忍受疲劳的折磨,常常面对失败的压抑,常常感觉无奈和无辜……我们的心灵依然承载着一份重量――困难的重量。

这些重量叠加在一起,很重。可是我们的心灵在承载的同时,又在不停的“减负”:我们让自己健康地成长;我们不停地把知识装进自己的头脑;我们每天对同学报以同样友爱的微笑;我们不断地克服困难,解决困难;我们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奋力地赶超别人……这些都是我们的心灵在不断承载的同时,又在不断地卸重,从而达到了自我的和谐。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李煜、李清照、陆游把亡国之痛、相思之苦、难酬壮志之悲融入了字里行间;少年时代的高尔基把艰苦生活的重压放入了一本一本书籍里;鲁迅把忧国忧民的重量放在他敏锐的思想和犀利的笔尖上……这些,都是能正确处理承载与承载的关系,最终达到了完美的自我和谐的典型例子。

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都要别无选择地去承受一份又一份重量。我们只有用适当的方式去不断地卸下重量,就会使我们的心灵不扭曲,不碎裂,最终达到“心灵的和谐”。如果不想方设法卸下那一份又一份的心灵重量,我们的心灵就会超载,失去平衡,甚至造成“心灵毁灭”。有人因求职失败而自杀;有人因高考落榜而堕落;有人因感情失意而变态;有人因工作不顺而失落……这些,都是一颗颗心因为超载、因为心灵的不和谐而走向毁灭的典型例子。

承载一份爱的重量,我们应该付出同样一份爱;承载一份竞争的重量,我们应该勇往直前去接受挑战;承载一份挫折的重量,我们可以付出同样重量的决心和汗水……只有这样,我们的心灵才会永不超载,永远和谐。

【篇四:和谐】

在今天,和谐这个字眼,应该是全民共知的了。从中央到地方,从繁华都市到偏僻乡村,从一身学究气的教授,到粗野鄙陋的农夫,人人都在说和谐,道和谐;而怎样构建和谐社会,也业已成为了当今人们一个近乎热门的话题。

和谐是什么?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教授通常是有知识、有涵养的人,他们的见解好象是很深刻,可与此同时,却又不免透露出几分象牙塔中特有的酸腐味道。就曾经在报纸上的一篇评论文章看到,一位教授对和谐涵义的阐述。但他的所谓阐述,却并不怎样聪明。换而言之,也只不过是和小学生在解词时那样,在对着和谐二字望文生义罢了。他说,和者,一人一口禾,即人人都有一口饭吃;谐者,人人都可以说话。于是,两者和在一块,就构成了和谐的涵义。在他看来,我们如今所说的“和谐社会”,也就是指人人都有饭吃,人人都可以说话的社会。

然而,和谐真的就是那样的么?我想,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如果真是那样的话,按现在的情形来看,人人都有饭吃、人人都可以说话,应该是不成什么问题了。但只要我们静心思量一下,我们就会发现,我们身处的这个社会,依然还不够和谐;或者说,和谐依然是我们处在这个社会当中的每一个人共同渴望与追求的心愿。

举个例子来说吧,前不久广东珠海就发生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这一事情的发生,就恰好表明在我们人人倡导和谐社会的今天,仍然存在有种种不和谐的现实。事情是这样的:一个毕业于某名牌大学的高级女白领,看上去外表漂亮而又似乎挺有涵养,私下却竟然对一个十六岁的乡下女保姆长达有五年之久的近乎疯狂般的虐待。虐待的结果,致使这个可怜的乡下女保姆被摧残得不成人形。具体的情况我就不想多说了,但很显然,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出来,其直接的原因就是出于这个高级女白领一种变态的心理(很多人都是这样认为),而间接原因也是最为深层次的原因,则恐怕是和她身边所处的环境即我们共同拥有的这个社会有关吧。也许,有人会说,她变态、她犯罪,是她一个人的事儿,怎又和社会扯上关系呢?然而,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像她那样走上犯罪道路的人,固然和她不健康甚至变态的心理分不开,但也不能排除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因素对她的影响。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当今的这个社会,仍然存在有力量的强弱对比,贫富的分化悬殊等现象,一句话,回到和谐这一话题上来说,我们这个社会仍然有不和谐的因素存在,和谐社会仍须我们花大力气去建设。

而要创建和谐社会,就要弄懂和谐的真正含义所在。其实,和谐不是高高在上,存在于那些高深莫测的象牙塔中,和谐也不是教授口中那略带了酸腐气息近乎望文生义的解释。和谐更不是一种单纯的政治口号,并不是说叫嚷得越响,和谐就会早一些到来或者社会就更像和谐;恰恰相反,我个人以为,只有自然的,实在的,才是和谐的。和谐来源于人的一种自然真实的心灵。和谐从来不虚张声势,它又是人的一种实实在在的为人处世行为。当然,我必须说明的是,要做到自然、实在,一个最为根本的原因,又是和人的善良的本性,和人的公正、公平的理性密不可分的。另一方面,也只有同时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是我们内心真正渴盼的和谐,才是我们这个社会迫不及待所要建设的和谐!

【篇五:论和谐】

当今世界在我看来是一个以人类自身为圆心,以和谐为半径所构画的一个名为社会的圆圈。有多么浓郁的和谐气息就有多么强大的人类社会。人们在衣食无忧的生存前提下有了更高的生活要求,和谐则是它们追求并向往的生存境界。

很多人认为和谐只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至高状态。其实不然。我们和我们周围的一切都是共存的。所以和谐也就存在于很多方面。譬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宇宙空间的和谐等等。人与自然若是处于一种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界的压力,维护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同时可以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壮大人类自身。人类的足迹虽早已踏出地球之外,但仍需时刻警醒自己:目前来说地球仍然是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同时,也应注意对宇宙空间的探索与开发。如果人类以友好的方式努力和地球之外的其他空间尽力建立起和谐的沟通方式,那么他们同样会善待渺小的我们。

当然,和谐也并不止是指人与外界的和谐,人的行为与灵魂和思想的和谐也尤为重要。我们不该束缚自己的思想与灵魂,同时将其加以端正和升华,并保持行为与其的统一。感叹于自己沉浮的一生就用悲愤而又含蓄的笔触寄托于着作,这是曹雪芹思想与行为的和谐统一;深处于牢狱仍旧壮心不已,挥毫出史家之绝唱,这是司马迁思想与行为的和谐统一。一个人如果摸不透自己的想法还在表面加以粉饰的话,就好比走路的时候顺拐子,只有他自己知道那有多么难受。

也有人认为可以将和谐和和平画上等号。这种想法有些片面。因为和平是人类发展的基调,而和谐是人类发展的高潮;和平是一个安宁的环境,而和谐是一份辽远的心境;和平是人类最初的向往,而和谐是人类更高的追求;和平是没有外界的战争,而和谐是没有内心的困扰。

至于笑容,在我看来并不是衡量和谐的方式。笑容的学问可多着呢!笑的种类就有千千万万种。而和谐只会选择那种发自内心的笑,因为只有每一个个体对这个社会付出了真爱,和谐的使者才会纷至沓来。如果每一个人都看似有十足的为集体奉献的决心,而真正的想法却捉摸不透,那么虚伪的和谐只会是玻璃球里面美丽的世界,一旦脆弱的玻璃罩被打破,里面原本美丽的世界就会粉碎。只有用真心铸成的堡垒才是最坚固的。

总之,和谐是一种最佳的社会运转模式和人类生活状态;它要求人类以博大的胸怀对待世界,以严肃认真的方式去窥探自身;是要用真爱换取的瑰宝;是要用希望铸成的永恒。愿我们用甜橙般的笑容去迎接和谐,用愉悦的火苗点燃每一次的心跳,用澄澈的真诚激亮每一点星光。和谐会如阳光下的镜子折射出最绚丽的光芒!

【篇六:我心中的和谐】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和谐之美。和谐,是爱的源泉;和谐,是美的追求;和谐,是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师生之间的和谐,更是让我们终生难忘。

记得很小的时候,就会口齿不清的背诵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妈妈告诉我,这是对老师的最真实的写照。尽管当时的我还不完全明白诗的含义,但我懵懂的认识到了老师的人格光辉。后来,入学。当老师像慈母一样教给我们各种各样的知识时,我仿佛找到了在学海中远航的依靠,对老师的崇敬,变成了深深的尊重。老师,成为一个还未长大的小女孩心中最高大的偶像。

在尊重着老师的同时,老师的平易近人,更是让我感受到了母亲般的疼爱。依稀记得在雨天把伞借给我的那个疲倦却又为我付出太多的身影,在办公室里严厉地批评着我却又透露着对我的关心的言辞,在演讲比赛时给予我最大鼓励与感动的眼神,在我遇到困难时能够容纳我的宽厚的手掌……

鱼与水的和谐,令我们感动。水为鱼付出了太多太多,正因为有水,鱼才能徜佯于江河湖海中,才能理到自由闯荡的一片广阔的天地。鱼在水的爱抚中成长、坚强、进步;水在鱼的得到中苍老、干涸、消逝。水牺牲了自己,只为鱼的需要;鱼学会了腾跃,只为完成水的志愿。记得《鱼和水的故事》中,有这样一段话:“鱼对水说:你看不到我的眼泪,因为我在你的怀抱里。”水对鱼说:“我能感受到你的眼泪,因为你在我的心中”。所以哲人说:“鱼知水恩,乃幸福之源也”。

老师如水,而我们,就如得水的鱼。老师的悠悠白发,缕缕青丝,似水在海枯石烂后的剩余;而我们,对老师深深的爱和感动,则是鱼对水的感恩。那么,老师该感谢于学生吗?我认为答案应该是肯定的。正因为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对学习的兴趣,才出现了“教师”这个职业,才使老师们体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这不也是一种恩情吗?老师教书育人,学生进步成长,这是一种多么和谐融洽的关系啊!这种和谐,应该是最为唯美的和谐吧。

我们校园中,充满了一日日的欢声笑语,这些欢声笑语,不都是来自于师生之间的和谐吗?只有师生之间互相体谅,互相尊重,互相感恩,互相帮助,才会使这种融洽关系得到延续。所以,作为学生的我们,要学会懂得老师的艰辛、老师的付出、老师的关爱。尽管有些时候,这种表达爱的方式,使我们不能理解,但这种爱的出发点都是美的,都是善的,都是为我们着想的。对于老师,我想,如果多给学生一丝体谅、一丝宽容,总会出现最美的海阔天空!

和谐,是交流美感的信使,是成就美好的翅膀。让我们一起努力,来创造最美的和谐吧!

【篇七:和谐】

人是什么?人不过是个猴子样的动物,自从有了智慧,人才配称为人。水是什么?谁不过是无色透明的液体,自从被赋予了灵性,谁才配叫作水。火是什么?火不过是一团闪闪发光的幽灵,自从被赋予了欲望,火才配唤作火。水、火、心在一起是什么?这是天底下最复杂的问题,因为只有谁与火那么紧密而融洽地契合在一起,又那么奇妙地被同一颗心所拥有,这颗心才是真正的新,这个人才是真正的人。

虽说“人之初,性本善”,只怕我不敢苟同,因为,一个没有经历过成功的喜悦,也无从体验过失败的苦楚的人,他的脊梁骨就是塌的,而一个没有欲望亦没有理智的灵魂,他的心亦如同一坛死水,没有一点活力。单看看“人字”这两笔看似简单,又多么意味深长,一撇高高在上,虽然潇洒飘逸,但若没有那一捺的支撑,照样会像面条般软弱无力,这一撇,这一捺,互相扶持,互相支撑,方才放出特别的魅力。

水,就是“人”字的这一撇。水的灵秀,水的妩媚,其温柔的外表决对配得上做主载。然而,它的高尚的灵魂更让人叹为观止。试问,没有它的包容的力量,世界不早就被火烧成一片?没有它的深邃的底韵天下还有哪个圣灵不肤浅与张扬?俗话说,柔能克刚,一个心如止水般深远而宁静的人,他的魅力也的的确确能给战胜一切暴力,须知,所有的狂躁与霸气,不过是个华丽的外壳,火烧不尽,刀割不烂,只有水方能将其治服。

火,是“人”字的这一捺。如果人心中只有水,那么恐怕这个人的心早被洪水淹没了。这此时此刻,哪怕仅剩下一块高地,这把火也能把频临毁灭的世界拯救。这把火,就是希望之火,就是人性中最普通的但却最不可或缺的尊严,反抗与不屈。这把火燃到哪里,哪里便充满了光亮,然而,过度的火便是火灾,正如过度的自信就是狂妄,这时候,只有水方能扑灭这一切。

我们天天讲和谐,讲团结,殊不知,如果一个人的内心都不平衡,他又如何能与别人友好相处?其实,人与人的和谐,从根本上说,就来自于人内心的和谐。带着火与水一起上路吧,只有这样,这颗心才是真正的心,这个人才是真正的人,一个对所有的一切都能真诚相待的人,一个海纳百川的人。

【篇八:和谐】

他,有弹铗狂歌的豪放,有以酒浇愁的苍凉,有洞察古今的睿智,有不拘礼法的潇洒,有旷世彪炳的文章,有玉山将倾的伟岸,有众人欣羡的颀长。在他身上,有凝聚的良知,有熔炼的忧世,有汹涌的才思,有看惯世俗的冷眼。一封《与山巨源绝交书》,流泻了多少他对“割袍断义”的痛苦,一曲《广陵止息》,隐秘了多少他对世代的彻悟……。风流、潇洒、优雅、不群,这些词配得上他,嵇康。

生于乱世,注定了他的心是苦的。朝廷对前代遗臣,毫不手软,但对于文人,也举刀相向。多少好友命丧礼教,多少知音魂断铡刀。山涛走了,空留下他在林间长啸;刘伶去了,只留他在月夜孤独的弹琴。时代,不允许他发表过多的言论;恐怖,不允许他放浪过多的潇洒。

他的行为,看似与礼教不合,其实,是因为他已达到礼教所追求的境界。阮籍母亲亡故,阮籍饮酒数升,又吐血斗量,何等的孝义!嵇康忽然明白,亡人不需要泪水,只要颗缅怀的心。于是,他带酒挟琴,去安慰阮籍,两人引为知己,嵇康大喜,却又大悲。他喜于发现了一位与自己一样的人;他悲于这昊昊乾坤,堂堂中原,也就两人能够肝胆相映。

嵇康还与向秀一同打铁,赤膊上身,汗如雨下,周身己被炭火熏得肮脏,世人都不知这是个才华横溢的文士。别以为这种行为在为中华文化而“抹黑”!其实,中华文化太清孤,太高傲,以至背离常规,再这样下去会垮的!“烧烧者易折,皎皎者易污。”那好,倒不如往中华文化上抹些炭灰,使之趋于正常。中华文化至今,我都听得见那脆亮的铿铿锵锵。

文明总会同化野蛮,但之前常常被之所征服。嵇康干脆的打铁声,扰乱了歌台的丝竹管乐;嵇康案台的浊酒污染了王廷的琼浆,嵇康放达的洒脱,刺激了缚束的礼教。终于,朝廷以“不孝”罪给嵇康定死罪!面对三千太学生的送行,嵇康依旧不说话,临当就命,顾视月影,索琴而奏了一曲《广陵散》,那神秘琴声铺天盖地,扣击着士子脆弱敏感的心灵。

嵇康,为中国文化留下了一脉清音。嵇康不说话,风月也陪他缄默,淡淡地看着他饮酒,悲歌,弹铗,抚瑟。嵇康是沉默的,但他的言语早就融合在他的行为中,他的乐曲里。嵇康不说话,但我听得见。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