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

吃亏是福作文400字

作者:学霸 时间:2017-03-11 浏览:

【篇一:吃亏是福】

第一次听说“吃亏是福”是在初中化学课时,身广体胖的郭老师说的。因为稀有所以记忆忧新。

人世间,总有些人常怕自己吃亏。因而他们总爱斤斤计较,处处较劲,即使是蝇头小利,也要吵闹不休,与人争得面红耳赤。他们若占了点便宜,心里就沾沾自喜格外舒服。

其实,做人是不能怕吃亏的。做人的可贵之处,要有点乐于亏己。事实就是如此,自己主动吃点亏,往往能把棘手的事情做好,能把很难处理的问题解决得妥妥当当。

有个这样的故事:有一年过年前夕,皇帝下令赏赐朝中每个大臣一头牛。牛有大有小,有肥有瘦。在分牛时,负责分牛的大臣犯了难,不知怎么分才能让大家满意。正当他束手无策时,一位大臣从人群中走了出来,说:“这批牛很好分。”说完,他就牵了一只瘦牛,高高兴兴地回家。众大臣见了,也都纷纷仿效他,不加挑剔地牵了一头牛就走。摆在大臣们面前的一道难题一下子就迎刃而解了。这位大臣既得到了众大臣尊敬,也得到了皇帝的器重。对于这位大臣来说,吃亏不正是福吗?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一向生活艰苦朴素,平易近人,为国家民族日理万机、废寝忘食。我们知道周总理的睡衣有好多补丁,我们知道周总理16年只穿了两双皮鞋____周总理说国家还很穷,他身为国家领导人要起一个带头作用。难怪1976年在零下几十度的寒风中,长安街头,百万群众自发地为周总理送行。从个人角度来说,周总理是吃了很大的亏,但是他在人民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吃亏者,能让人们觉得他有肚量而加以敬重。这样,吃亏者的人际关系自然就比别人好。当他遇到困难时,别人也乐于向他伸出援救之手;当他干事业时,别人也肯对他给予支持,给予帮助。他的事业自然就容易获得成功。毋庸置疑,能吃亏者,大都是心胸宽阔者。而这些人呢,就比别人更能为国建功立业。有人说:一个人心胸有多大,他做成的事业就有多大。的确有理!只要我们留心一下历史和身边的人就不难发现,凡那些取得了巨大成就者,尤其是那些有杰出成就的人,无一不是胸怀宽广、能吃亏的人。相反,再看看我们身边那些一生无所作为,无所建树的人,有哪一个不是心胸狭窄、斤斤计较、不肯吃亏之辈?由此可见,吃亏不是福吗?

身为人师,在创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又在教导孩子们“吃亏是福”。这无论是对个人、家庭,还是对社会,都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事情。

【篇二:吃亏是福】

古人云:用争夺的方法,你永远得不到满足;但是如果用让步的方法,你可以得到比企盼更多的东西。换句话说:吃亏是福。

吃亏,虽然意味着舍弃和牺牲,但也不失为一种品质,一种风度。如果一个人不择手段的索取钱财,追求功名利禄,那么他连做人最起码的尊严也失去了,他还有什么做人的意义?

不怕吃亏的人,总是把别人往好的方面想,以善良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在他天真,软弱,迂腐的背后,是一个豁达,淡泊,宽容的不设防的内心世界。

我们千万要记住:没有人愿意和斤斤计较的人做好朋友,没有人和惟利是图的人共事。

一个不怕吃亏的人,才会在一种平和,自由的心境中享受人生的幸福。

【篇三:吃亏是福作文】

郑板桥老先生的“吃亏是福”这句话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句话之所以流传广泛,与它充满哲理是分不开的,这句话从字面理解是得不到认同的;人摔了一跤,啃了一嘴泥,磕掉俩门牙,这是明摆着吃亏了,把这说成“福“恐怕没人信服。这里说的“吃亏是福”得辩证的看待这句话。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被分配到外地工作,临走前父亲送我一句话:“忍得一时之气,免得万年之忧”。大概是父亲怕我年轻气盛,没社会经验,要我事事忍耐;吃“一时之气”的亏,却得到“免万年之忧”的福,这不是“吃亏是福”又是什么!生活中不少人为争“一时之气”而大打出手,甚至“刀光剑影”,这势必带来灾难,到那时也就悔之晚矣!其实,“退一步海阔天空”,这话不无道理,也更体现一个人的涵养。

还有一句话叫“小不忍,则乱大谋”;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刘秀的哥哥刘縯被杀,刘秀也处在极度危险之中,但刘秀强忍悲痛,像没事一样,因为这种“小事”忍不住会影响更大计划,刘秀的“忍”躲过了危机,起兵征战多年最终建立东汉王朝,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光武中兴’。

其实“小不忍,则乱大谋”与“忍得一时之气,免得万年之忧”是同义词,前者多用于谋略,体现在事业里;后者多为我等所用,体现在生活里。一个是“阳春白雪”一个是“下里巴人”。

“吃亏是福”与郑板桥另一句话“难得糊涂”是相辅相成的,试想不“糊涂一点”,又怎肯心甘情愿的“吃亏”,能说出这样的话,在处理具体问题时也难免不“糊涂”,这正是郑老先生的精明之处。如果不是生活历经磨难,饱尝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是不会如此精辟总结出这两句话的。肯吃亏的人有两种人,一种是“糊涂人”,另一种人就是“阿Q”。第一种人是韬光养晦,是一种谋略,第二种人就是“阿Q精神”,明明挨了打却用“儿子打老子”来求得心理平衡,是一种无奈。

“塞翁失马”与“吃亏是福”其实也是同义词,这个成语大家都知道的,塞翁的儿子骑马摔断腿残废了都不是坏事,我们摔倒磕掉两门牙怎么就不是好事呢!只是不知道这好事什么时候来,或许来了也不知道罢了。假如摔了一跤,危及了生命,相比之下仅仅摔掉两门牙,这岂不是不幸之中的万幸吗。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看法,这在于是就事论事看问题还是用辩证的方法看问题,因为这世界任何问题都不是绝对的,这才有了“塞翁失马”这个成语,这才是人们认同“吃亏是福”的原因。

郑板桥先生的“吃亏是福”思想,应该源于《老子》的道家思想,《老子》在《道德经》里的有一句著名论断“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吃亏”其实就是“祸”,更不要说吃“大亏”了,把“吃亏”说成“祸”并非牵强,这里“祸”字本身含义是非常广泛的,这句话所涵盖的辩证关系的范围也是非常广泛的。《老子》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就已经把这种“祸”和“福”的转化关系告诉我们了,我们生活中的一得一失,都处在这种“福和祸”的转化关系之中,而且,这种转化关系的过程是没有穷尽的,也就是“熟知其极”!两千多年来,人们还是认同这种思想的,“吃亏是福”的思想其实并没有离开老子道家思想的范畴。

离父亲送我的话已经过去40余年,现在我还时不时想起这句话,它对我的人生不能说不起作用。如果每个人都能正确理解“吃亏是福”,运用好“吃亏是福”这个道理,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你就会对一些“吃亏或占便宜”的小事不肖一顾,有一种超脱,达到宠辱不惊的一种境界,这对人的一生很重要!

【篇四:吃亏是福】

古代洛阳曾经流传过一个“瘦羊博士”的故事。

东汉时,京城洛阳的太学里,皇帝派人赶来一群羊,赐给每位博士一只羊,羊只大小不等,肥瘦不一,难以公平分发。大家正感到左右为难时,一位姓甄的博士站起来说:“还是一人牵一只吧,我先牵一只。”

有人嘀咕说:“要是把大的挑走了,剩下的给谁呀”然而,出乎大家意料,甄博士牵走了一只最小最瘦的羊。于是,博士们你谦我让,各自牵上一只羊,高高兴兴地回家过年去了。这事传了出去,人们纷纷赞扬甄博士,还给他起了个带有敬意的“瘦羊博士”的别名。

这个故事所说的事情虽小,但甄博士重义轻利、甘愿吃亏的道德精神却至今传为佳话。

其实,人生总是处于一个有得有失的平衡系统。当你的付出超过回报,就容易取得某种心理优势,可以得到等值的精神愉悦。问心无愧,悠然自得,知足常乐,这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幸福。

反之,当一个人所得大大地超过了付出,甚至不劳而获时,就很容易陷入某种心理劣势,甚至惶惶不可终日。其中不择手段谋利者还可能一生不得安宁。这种人能有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吗

与其损人利己、明争暗斗,争得高官厚禄、荣华富贵却忧心忡忡,不如甘当平民百姓,终身粗茶淡饭却无忧无虑。所以,先哲强调“吃亏是福”,正是这样一个道理。

我觉得,人生在世,只有奉公守法,诚实劳动,勤奋工作,多做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好事、善事,才是最大的幸福。

下一篇:橡皮的自述 上一篇:北京游记作文300字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