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烙印
两千五百年的风霜雨露酿造了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两千五百年的历史沧桑熔铸了博大精深的传统美德。荣盛灿烂的华夏文明因儒家思想而闪耀,我们的言行已然打上了两千五百年的烙印!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是孔子教给我们的人生态度。面对别人的批评我们应虚心接受,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虚心向人请教,犯了错误就应改正,没犯错误也需时时勉励自己,更加完善自己。作为年轻的我们会犯错、会迷茫、会彷徨,当别人为我们指出错误时,更应该心怀感激保持自己的态度端正。也许实践了也不会成为孔子那样博学多才的圣人,但起码我们需要尽可能地去除思想中的缺陷、污垢;行为上的瑕疵、纰漏;多一些圆润与光泽、虔诚与仁爱。“仁”是孔子学说的根源,亦是精髓。它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与治国之道,影响极其深厚。“仁政”仍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谐的今天我们依然提倡,以人为本依旧是我们瞩目的焦点,孔夫子的《论语》俨然是我们探讨千古文明的中心研究层。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告诉我们人心极其重要。人生皆战场,非胜即败,决定它的主要因素是能否得到人心。集聚人心共同奋战,团结便是一切胜利的直接通站点。胜败乃兵家常事,而想减少失败的机率必须深得人心,以德服人。无疑,孟老先生是一个思想家,这种思想源于他对当时人民苦难的思考,源于他对当时暴政肆虐的思考。尽管他四处奔波游说各国诸侯,却无一人采纳他的意见,认为他的主张“迂远而阔于事”,根本不能运用。他只能沮丧地退居老屋,授徒进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呵,“此之谓大丈夫”看似极其简单的五个字,读出来的却是昂然乎的浩然正气。它曾激励过多少仁人志士与巾帼英雄,为国捐躯,慷慨赴难,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最高准则。
孔子是“文化高贵”的诠释者,平和而亲切,温尔也睿智,于举手投足间,于日常琐屑中,随意挥洒着人性和智慧的吉光。体现着真真正正活泼具体的人间情趣,散发着实实切切沉稳详细的世间美德,高贵不是高高在上,孔子的高贵光亮而不耀眼。孟子是“文化魅力”的叙述者。“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生于安乐,死于忧患”把这些真理文字放入历史中,放入现代中,似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使历史为之光彩,使现代文明为之耀眼,在以后的细水长流中依然也会充满一种摄人心魄的魅力。
学古为知今,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值得我们终生去探究。孔孟文化的精髓能够拯救人类的道德危机实现世界和平与和谐,能够在曲折道路中指引我们前进,完善自我,改变现实世界。两位大师的一词一句建造起儒家文化的钢筋铁骨,流淌成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雄风卷扬,悠长而浩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