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

多丽丝·莱辛:不倦的书写者

作者:佚名 时间:2016-11-06 浏览:

英国女作家、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于2013年11月17日去世,享年94岁。想起两个多月前,爱尔兰诗人谢默思·希尼去世。时间带走的部分,总会在某些隐隐之处,留下空缺。当代小说家中,库切、奈保尔和莱辛,是我们最多提起的。在我看来,他们是异域见证、深度洞察和细节想象的最好代表。比起诗人,小说家的见证往往更加立体,而诗人们需要更加直接的情感上的能力。

上周我还在看她的中篇小说集《祖母》,最喜欢的是其中的《人之子》。小说写的是战争中的一个士兵在异地留下一个遗腹子,战争之后去寻找的故事,十分动人。好的小说能够抵达其他文体所不能抵达的细微之处,并用文字复原那时惊人的现场。小说中那个士兵最终的寻而不得,在可见而无法见之间的挣扎,对于战争的批判,颇有力量。

还有《老妇与猫》,这个老妇的形象有时会让我想起莱辛自己晚年的处境。而那个老妇与猫的相处恐怕是所有晚年人的共同处境。身体的收容所和内心的收容所一样,都步步紧逼。人的处境比起猫的处境,更加具体而严酷。因为猫的处境,会被忽视掉许多细节,莱辛所做的复原中,更进一步地验证了人最终的无所依靠。弥漫的悲悯氛围会逼迫我们正视各自的存在和去向。

更著名的《金色笔记》,无论从文体上还是在自我处境的辨析上,这部作品都体现出一种内在形式上的不屈不挠。它会让我想起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有惊人的内心形象。

文明史上不乏类似处境的作家和艺术家,人们总说是“这个时代亏欠他们”。其实不是,伟大艺术家总是以他们的朴素处境验证这个时代的浮华。他们的存在,才是对这个世界最有力的一种平衡。我们现在重读这样一个关于人的处境或是一个作家处境的文字,其实是为了正视我们自己。

那些真正歌唱过的人,会在这世界留下余音。她不仅仅是文明的孩子,更是文明的注脚。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