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

向上看向下看作文

作者:学霸 时间:2016-11-05 浏览:

【篇一:得于上下之间】

一直向上看,就会发现自己的卑微;一直向下看,也会因得以而忘形。有人说:“你所决定看的方向决定了你能看到的景象。”所以说,我们在哪里并不是由别人决定,而全在我们自己怎么看。寻找上下之间的平衡,是生活的智慧。

一直向上看,就会发现自己的卑微。自卑禁锢了你思维的创新,羁绊你尝试的步伐。毕淑敏说:“如果你蜷曲在巢中,那么一切风对你都只是寒冷。”是啊,如果你一直向上看,把自己放在低位,你就像进入了爱丽丝的大人国,一切对你而言都是巨大的,不可征服的——而实际上不可征服的是你自己内心的畏缩。

一直向下看,也会因得意而忘形。曾几何时,盲目自傲毁人,毁家,亦能摧毁一个王朝。自傲毁了他们的才情文思:“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仲永亦可伤也;自傲也毁了他们的江山天下,清王朝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等待着的也只有坚船利炮的轰击与侵略了……

而寻找上下之间的平衡,才是生活中的大智慧。

得意时,向上看是一种魄力和胆识。别人的赞美声此起彼伏,体内的肾上腺素大量分泌,而此时抽离于外在的赞美声,抽身于内在的得意便是一种魄力;此时向上仰望更高成就者,为自己的未来再添动力,便是一种智慧。牛顿谦虚地说:“我比笛卡尔他们看得更远的原因只是因为我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居里夫人更是捐出奖金,对诺贝尔奖的奖牌也随意让女儿玩弄。因为她深谙自己要比较的不是世俗名利,而是科研事业。得意时,向上看,那是兴奋的镇静剂,是对未来的再出发。

身处人生低谷时,向下看是一种自勉与信心。有人说:“现代人常常在自己的不幸里仰望别人的幸福,而如果他们低头看,就会发现他们自己也在被仰望着。”为什么自己的幸福总是只出现在别人的眼里?正是因为我们缺少了向下看的智慧。二战纳粹集中营中有个小女孩曾作诗道:“这几天我要感谢/感谢我还有阳光可以享受/感谢我还有眼泪可以流。”而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感谢呢?

有人说:“命运负责洗牌,而玩牌的是我们自己。”命运并不决定你的高位或者低位,只有自己用心用感悟,找到适合自己的上下平衡,才是生活的智慧。

【篇二:向上与向下】

上与下,在现实生活中也并不是完全绝对的。处于上方的人,若能怀着谦虚的心态看待外物,会感觉处于下方。同样,处于下方的人,若怀着无畏的心态看待外物,也会感觉处于下方。

向上看,只能看到更高的事物,更高的人。一方面,他们有激励的作用,看到更高的目标,有了追赶的对象,会令我们不自觉地加快脚步,继续朝着那更高的方向进发。而在另一方面,他们也能令人望而生畏。看着脚下的路,看着自己缓慢的步伐,再看着更高阶层上的他们与自己的距离,心中难免会升起消极颓废的心态,拖慢我们的脚步。

同样的,向下看,只能看到下方的人、事、物。他们既能使我们奋发,看到与下方的人的距离越来越小,能鞭策我们加速进发。同时他们也能使我们自满,看到下方努力苦苦追赶的众人,难免会使我们松懈,放缓脚步。

有句名言说得好:“走路向上看的人,不一定就是成功者,或许他在走下坡路;走路向下看的人,不一定就是失败者,或许他在走上坡路。”由此可见,向上看与向下看不完全是好与坏的分界,关键是要有个积极的心态。清末时期的统治者们,在外敌入侵时,都是怀着“向上看”的态度,过分低估自身的实力,最后沦落到投降、割地、赔款的地步,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倘若他们能坚决对外抵抗,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适度地“向上看”,即使不能完全击退敌军,也能激发我方军队的斗志,给予敌人更大的损失。另一方面,还能加快国内资源生产,加快改革,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提高综合国力,也就很难沦落到那样的地步了。

在数学上,有种叫“三视图”的东西。有一个物体摆在面前,若你从正上方和正下方看去,看到的只会是这个物体的一部分,即俯视图。只有多方面地,并适度地“向上看”和“向下看”,才能观察到这个物体的全貌,为人处事也是如此。

在生活中,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不骄不躁,适度地“向上看”和“向下看”,拥有自信和谦虚的品质,能让你看得更高,走得更远。

【篇三:上看不成卑,下看不成傲作文】

若你常向上看,则你在下面;若你常向下看,则你在上面。无论上看下看,你还是站在那个高度,平视前方,脚踏实地,请不卑不躁地走下去。

向上看,不畏天高。“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即使“天鹅肉”离你很远,也别把自己当“癞蛤蟆”。若人人畏天高,莱特兄弟怎会造成第一架飞机?若人人畏天高,孙中山怎会发起革命推翻封建王朝?若人人畏天高,扎克伯格、马云、比尔盖茨怎么会成为新时代的商业大亨?向上看,也许山很高,天很高,太阳也刺痛了你的双眼,但请不要畏惧,不要自卑。只有不畏天高,人类才会进步,社会才会创新;只有不畏天高,才会有更好的自己。

向下看,须知地厚。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故事人人熟知,即便他是世界顶级的科学家,却也认小女孩为“小老师”,让她教怎么收拾房间,怎么梳理头发。这便是谦逊。即便你已功成名就,向下看,觉得自己已站在最高处,也请戒骄戒躁,须知地厚。须知地厚,那些帮助过你的人是否面临困难;须知地厚,人外有人,你可知那些比你强的人仍继续努力;须知地厚,谦逊对待每一个人。向下看,也许你站的很高,也许你觉得自己的脚下是多么渺小,但请不要自满,不要骄傲,山的那一边还会有山,只有知地厚,人类才不会满足于已知宇宙的冰山一角;只有知地厚,科学家们才不会获奖后沾沾自喜不继续研究;只有知地厚,这个世界才会充满感恩,才会有更好的自己。

路,还在那,还很长。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不要让“上看下看”迷惑了你的眼睛。从哥伦布一路航海;从宇宙第一人加加林到宇宙空间站;从美国苏联两极格局到世界多极化。世界在变,路在变,而我们,在哪呢?请平视前方,看到那些山、那些河流了吗?看到你要走的路了吗?请向上看,看到那温暖的阳光了吗?看到高高的云了吗?请向下看,看到那坚实的土地了吗?脚踏实地吧,少年,请不卑不躁地走下去吧。

上看不成卑,下看不成傲。

不畏天高,须知地厚。

【篇四:借上下之力】

我仰慕苍穹,博大而深邃,星月高悬,亘古长存;我也依恋大地,宽广而厚重,滋养万物,千秋永在。行走于人生天地间,我曾仰观其上,亦曾俯视其下,俯仰之间,给予我深刻隽永的领悟,悠长深远的情怀。

向上仰望,乃至学修身之始,倘不知景仰先贤,尊崇教化,便无谦卑踏实,厚积薄发。茨威格尝以妙笔绘人类历史之繁星满天,他将先贤比喻作座座奇绝山峰,报以敬畏之心。对于无数高峰,我们自当仰望,从中汲取学问教养,感悟壮志豪情,老子云:“天下难事,必作于易”,私以为,如欲攀高,必先仰望。

然而若长此以往,未尝不会在前人光辉下以为自己黯然失色,在万千高峰前丧失了清醒与自持,乃至自卑沮丧,自轻自贱,遂沉沦于高山下的泥沼。

向下俯视,为兼济天下之初。“要真正体验生命,你必须站在生命之上”,登高而极目远眺,视野将更为宽广,体验也将更为深刻。自古及今,乐于向下俯视之人不可谓不多,由曹操之“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到谢灵运关于八斗之才的譬喻,向下观望赋予了他们睥睨天下的豪情,一展才华的欲望。

可是“一览众山小”的快慰下又往往暗藏祸事,自信自强也会于俯观苍茫大地时悄然转化为自负。因眼高于顶。以清高自诩,魏晋所谓的“名士”便在彻日清谈间葬送国运,招致大祸。

忆往昔,看今朝,以史为鉴,慎重思量。我以为:上下之间,当取其中。上可仰观寰宇,下可俯观山河,而心居其中,借上下之力,行人生长路。

我们既需要谦虚求实,向上仰望以汲取力量,也需要自信自强;向下俯视而立青云之志。向上下借力,是一种平衡,也是一种修养,无论上还是下,均是过犹不及,其间自蕴含先贤中庸之哲思。譬如杜甫,他胸怀致君尧舜之志,腹藏清辞丽句为邻,可他也关心民间疾苦,以沉痛而真切的笔调描绘离乱与国殇。胸怀天下而不高高在上,贴近大地,而不流于平庸,他借上下之力统一了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的矛盾,化解了理想与现实的差异。

因而,我从中明白了,一味谦卑驯服,长久仰望者必居于下,一味闇于自见,只知俯视者有堕崖之患,只有既借力于上下,亦持中庸之初心,方能超脱,大成。

我愿俯仰天地,长行人间!

【篇五:且狂且谦】

向上看,那么你便在下;向下看,你便在上。一个人一生所能达到的成就与自己的定位息息相关。

一直做仰望者,可能会埋没了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正所谓“不可以枪扣剑柄炫人,何可以枪扣剑柄授人”,古今之成大事者,都会有独属于自己的自信。孟子曾放言:“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他也确实为治天下提出了“仁政”等等宝贵的建议,当之无愧“亚圣”二字;谢灵运“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的豪情壮语早已被大家所熟知,他能文能武,在南朝确为人物;周恩来总理少时便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恰恰是因为这样的自信,他也成就了一番大事业……恰如毕加索的父亲送给年幼的毕加索的那句话一样,“你的算术不好并不妨碍你是一个绘画天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没有谁需要一直仰望他人。

一直做俯视者,可能会盲目自大,孰不知便如同井底之蛙一般浅薄。赵括以为战场便如同纸上谈兵一样简单,最终一败涂地;项羽认为刘邦不足挂齿,《鸿门宴》中就生动描写了楚军的松懈,谁能料到昔日的西楚霸王会落得个自刎于乌江畔的下场呢?“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不过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罢了。一个人哪怕在自己的领域已经登峰造极了,也总有需要学习他人的地方,要知道,一直俯视只会换回他日的失败。

仰望,可以;俯视,也可以,但这二者都不能被冠以“一直”二字。木心先生曾有过这样的见解,我觉得对人生的启发颇大,“不谦而狂的人,狂不到哪里去;不狂而谦的人,真不知其在谦些什么”。人生就当仰望、俯视相结合,狂与谦兼容。

总把自己当珍珠便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但也不要甘心做泥土让他人把你踩成坦途。温州的夏承焘先生对词的见解颇深,还有过关于诗词评析的文章选入过高中语文课本。他曾在六十多岁时与木心通信,在信中他对自己的观点是坚持的,他有自信有狂的资本。但无一例外的是,他在每封信后都会写上“木心仁兄指正”这六个字,而那一年,木心刚刚二十出头。我想,且狂且谦大概也是成功的一个秘诀吧。拜伦亦是如此,他常以“不读书”标榜他的才气,然而在他的故居后人却找到了无数写满他的见解的书籍。

对自己始终保持自信但也不断去学习他人的长处,且狂且谦,这样虽然我们不一定能成为孟子、拜伦这样的伟人,但我们一定可以成为最好的自己。

而这,已经足够。

【篇六:恬然俯仰之间】

长久仰望,乃觉己如逆旅之蜉蝣,岩缝之蝼蚁;长久俯瞰,乃觉己为超然之存在,古今之神明。自卑而致庸碌,自傲而致狷狂,皆非吾之所愿。惟俯仰之有机结合,方可令人恬然处世,摆正一己之位置。

古今集大成者,莫不是在俯仰间收放自如。特蕾莎修女仰望信奉的神灵,俯身用大爱润泽百姓;杜甫仰而兴叹帝臣与国运,俯而忧黎元亦希冀大庇天下寒士。仰,在狭义上是仰视地位比自己高的人物,俯,则是瞰望底层劳苦的大众,但这未免过于狭隘。目光放长远者,仰而可视举国乃至全人类的兴衰所趋,俯而可视所有在精神层面贫穷潦倒的可怜虫。这就意味着俯仰回望需要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力图目光如刀般剪碎迷惑的面具,于繁华中见真淳。

仰望之必不可缺,犹甘露之于种芽,草料之于牛马。通过仰望,吾等可避免自我膨胀,寻到不断奋然前行的理由。它使我们谦卑地意识到未知之无穷,路漫漫其修远而吾辈需不懈求索。爱因斯坦似乎已经站在了科学的巅峰,他却仍言:“我更倾向于一种谦卑的态度,以反映我们在智力上对自然和人类本身理解的微弱。”高处是无止境的,这般说来,王尔德的“我们都在阴沟里”也就合乎情理,关键在于下半句“但仍有人在仰望星空。”在意欲停滞不前时,扪心自问一句“可否仰望?”便能感到鞭策与鼓舞。失去仰望之欲是可怕的,商纣夏桀自视为天下之主而不必抑或无所仰望,狂妄的后果便是亡己亡国。从道家角度,失去了对道之敬畏,必终于毁灭,亦解释得通。

俯视亦必不可缺,犹号角之于战役,犹甘霖之于久旱。通过俯视,吾等可得到慰藉继而心存怜悯,悲悯天下诸苦海中人。俯视的目的,若只图逞能的快感则过于肤浅,需知看到而后致力于改变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鲁迅以笔为刀,口诛笔伐,血荐轩辕,就是俯而存悯、穷己命而救麻木之人的模范。特蕾莎修女说过:“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漠不关心。”不俯视者,长此以往就会无所俯视,因为他们自己沦落到了精神层面的底端。每个思想有一定高度的人,都是必然珍视每一回俯视的。俯视过往之中,可以痛心疾首,可以引以为鉴,俯视今朝,不仅需要怜悯,更需出手相救。

人之俯仰,犹众鸟仰视,上有鸾凤;众鸟俯瞰,下有鸱枭。天空与深渊都没有尽头,两者皆收眼底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俯仰之间,恬然处之,方能成就大器,谋求全世之福祉。

【篇七:理性定位】

曾有人说:如果你一直向上看,你就会觉得自己在下面;如果你一直向下看,你就会觉得自己在上面。其实“向上看”、“向下看”都是我们所需的人生态度,错在“一直”。真正勇敢的人生应当学会理性定位。

唯有向上看,我们才能保持谦卑,不停向前。倘若不曾见到北海若,河伯终其一生将活在“欣然自喜”的假象中。“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俗语不断地激烈着我们学习和完善自身人格。“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孔孟庄周为我们提供了太多值得学习的榜样。钱钟书夫妇一生专心治学,他们将自己看的很轻。我想热衷于“隐身衣”的杨绛先生终其一生都孜孜不倦在修身,她也因此攀上了自己的人生高峰。这种“向上看”的精神也是我们这个国家所需要和期待的。生为经济体量第二的国家,我们已拥有了无数与“大国”有关的美名,诸如“制造”大国等等,但我们离“强国”二字还差很远,我们不能因为“第二”就停下脚步,此时我们不妨“向上看”。教育的GDP百分占比堪堪达到4%,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教育产业方兴未艾的国家来说刚刚及格。适时“向上看”便给了我们动力和方向。

在我们需要、呼唤向上看的同时,也担心“向下看”的精神被遗弃。这不是弱者的谦词,“向下看”避免了我们失意忘形,作家冯至在《失意忘形》一文中提到:“比得意忘形更可怕的是失意忘形,他们以为自己是世间最不幸的人。人生之可贵不在于纵情哭闹,而在于如何加深自己的快乐和承受自己的担当。”此时“向下看”不仅仅给予了失意人寻找人生支点的锲机,重拾再战沙场的希望和勇气,也给了真正处于底层的人帮助。唯有向下看,我们才能永葆信心与活力。

“向上看”与“向下看”并不矛盾,它们是两种互为助力的生活态度。只有适时做到切换,我们才能理性定位自我,找到人生航行中的坐标。一直向上者,自卑;始终向下者,自傲。融合两者,便是生活艺术。正如犹太人的一句谚语,在口袋中放一张纸,正面写着:我伟如星辰,反面刻着:我小如草芥,在失意时,不妨向下看,得意时,又不妨向上看。这不是善变,也不是逃避,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性看待,直面生活、

理性定位,你我将突破“一直”带来的僵化,怀着谦卑的心自信地向前走。

【篇八:人生在抬头与低头之间】

在我们攀登人生这座高峰时,要有抬头向上看时的谦逊与敬畏,也要有低头向下看时的自信与慰藉,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才能在失败与成功、顺境与逆境间找准自己的位置。

抬头向上看时,是在我们功成名就之时,此时的心正在膨胀,唯有抬头向上看时才知此刻并不是人生巅峰。香港著名演员黄秋生在获金马奖影帝后,他将奖杯放在家中显眼的位置,彰显着自己的成功,可这样片约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开始下降。他的成功让自己高不成低不就。在意识到这种改变之后,他将奖杯锁了起来,有配角的戏来找他也欣然接受,在塑造了一个个经典的角色后,他再一次捧起了影帝的奖杯。从最初的只低头向下看,黄秋生慢慢把头抬起来,才发现自己原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人生的成败也在这抬头与低头之间。

低头向下看时,是在我们遭受打击与重创后,此时的心像颗易碎的水晶球,唯有低头向下看才知道此刻并不是生命的尽头,自己的脚下还有更多在苦难的泥淖中挣扎的人,而自己绝不是最悲惨的那一个。就像海伦凯勒说过的那句话:“当我抱怨自己没有鞋穿的时候,回头发现还有人没有脚。”这位双目失明,生活在黑暗与无声世界里的伟大作家,在体味过命运的不公与艰涩的生活生活过后,仍能创作出明亮的作品,她能为别人也带来希望,是因为她能低下头,看一看比自己更不幸的人,掂一掂自己生命的重量,发现自己也是一份有价值的存在。

抬头,低头,这不是简单的肢体动作,而是一次次艰难的抉择,在一次次抬头与低头的转换中,包含着每一个人生命的智慧。

抬头,若莫言般谦逊低调;低头,若史铁生般乐观坚强。透过他们,我们也可以看到,原来抬头与低头是透过生命渗出的智慧,是一次次成功与困苦面前选择的人生态度。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