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去心灵的蒙尘
当心灵在错综复杂的世界中跋涉之后,也许会染上世俗的尘埃,心灵之窗也会不再光洁如初。这时,你所看到的世界未免会变色,扭曲。拂去心灵的蒙尘,摘掉固守的有色眼镜,会让你重新与一个充满真、善、美的世界相知、相遇。
正如那春日中的花园。在人们的印象中,芬芳的花朵永远是争相斗艳的主角,绿叶是毫无用处的,甘当配角,以及泥土下的根,甚至有人从未知晓它的存在。于是人们纷纷被花朵美丽的姿态折服,拜倒在高贵的石榴裙下。但花朵的美丽只是一瞬,娇美的姿态终会在风吹雨打后烟消云散。而根的默默付出与叶的不争世事则会使生命不断延续。因此,在追求事物时,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世俗的尘埃沾染,才会不悔当初。
正如那教室中的插曲。一位“好学生”和一位“坏学生”并排站在讲台上,“坏学生”这个名字是同学们给他起的外号,只因他成绩最差,不求上进。当“好学生”和“坏学生”两人共同在班里度过了一个课间操的时间后,进入班里的一位女同学发现心爱的钢笔丢了。留在班内的二人便成了“嫌疑人”。不,应该是一人,老师和同学们坚定不移的认为“好学生”不会偷别人的钢笔,而“坏学生”则被千夫所指,成为了舆论中心。他无法解释,无法澄清,他虽然成绩不佳,但从未做过偷盗之事,他委屈的落泪,却无人理会。在同学们的耻笑声中,只见他一个人的背影渐行健运。而那位女同学,也不愿意再说出,钢笔其实被她忘在了家里,未曾被偷的事实。人们的理智往往会被有色眼镜下的表象所蒙蔽,因此,不随波逐流,拂去心灵的尘埃去看真相,才是对自己和别人的尊重。
正如那网络上的评论,当一件全民憎恶的事情发生时,人们总会不顾事件的真实性,就对各事件的主人公开始文字攻击,似乎在挥洒着无处施加的正义感。而被评论和舆论重伤的人,不管是否清白,都只能在无人问津的角落里独自遍体鳞伤。因此,不要紧凭所见所闻就去评论让人的行为。堆积了太多尘埃以后的心灵所看到的现象,未必是真实可信的。
在经历了太多,走了太久后,你是否已经积累了许多固有的观念?这些观念往往会阻碍你的判断、迷乱你的双眼,就像在阳光下浮动不安的尘埃。要想拂去这些停留在心灵上的尘埃,就要善于并习惯用心去感受一切。不轻易相信,不随波逐流;学会感动,让心脏用力的跳动,用一颗鲜活的心去爱与被爱。
拂去心灵的蒙尘,一转身,美好就会如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