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活着而活着
我不知道当一个人经历了太多亲人的死亡之后,是否还能够坚强地活着,还能够平静地活着。在看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之前,我甚至在怀疑,这是怀揣了一种怎样的心境,这种状态该如何用言语来描述。然而在看了电影之后,除了内心感到无比平静之外,我能做的只有默默无言。
这是一部成功的作品,至少,在我看来。它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以二十世纪四十、五十、六十三个年代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作为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四十年代,主人公福贵因赌博输掉了祖业,从地主家的阔少爷沦落为佃户,并气死了自己的父亲,随后他被抓去当了壮丁;五十年代,福贵一家经历了大跃进,生活极其艰苦,却也坚强地活了下来,期间,福贵的儿子有庆因意外夭折,白发人送走了黑发人;六十年代,文革动乱中人们的生活生命毫无保障,福贵的战友春生被批斗致死,女儿凤霞在生孩子时因大出血也惨死了……结尾是福贵夫妇和女婿外孙一起活着。
很多人都说余华的《活着》是一部沉重的作品。它的确很沉重,呈现在每一位人物身上的命运让所有观众都深有感触;读它时我曾几度落泪,因为我深深地感到他们的命运是远不能用单纯的辛酸和同情可以解说的。《活着》表现的是几个时代的特性,正因故事是发生在那些个时代的,所以当我们品起来它就有独特的浓郁感。《活着》不仅表现了几个人的生活悲剧,更多的,它反射的是这个时代国民的共性,是场社会悲剧。然而当我看完电影,我却发现自己是如此地平静,也许是因为我有足够多的心理准备。电影的改编减轻了悲伤的情节,而在余华的小说原著中,结尾只剩下福贵一个人活着,带着一头与自己相依为命的也叫福贵的老牛一起活着,而他的妻子、女婿、外孙都相继先他而去。我想,也许张艺谋导演是为了让观众不要对生活太过绝望吧。
福贵、家珍、凤霞、有庆、二喜、苦根……这些人物的生活片段,在我看完电影后,依旧许久地鲜活在我的脑海里。可以这么说,他们的人生经历一点都不平静,就像是在海边,平常的日子里随时都会有风浪翻过来,随时会把你打个措手不及。也许这就是生活的特性。每个人都在忧虑着,也在生活着,是悲怨,是无奈,是痛苦。可无论是什么,他们都必须一一品尝,各种滋味他们都必须体会,因为这就是生活,而他们就是活着的人。
我们知道,人活着是不该失去希望的,哪怕是虚无缥缈的一点小幻想,也能鼓励人一直往前走,尽管前方是令人恐惧的未知。影片中有一个关于福贵教育孩子的细节引人思考:“小鸡长大会成鹅,鹅长大会成羊,羊长大会成牛”。小鸡怎么能变成鹅呢?或许他想告诉孩子,再贫困弱小的人也能成为生活的强者吧,只要你努力向前,不放弃,不抛弃,那么一切皆有可能。只要我们依旧健康地活着。因为活着是一切可能的基本前提,没有它,我们什么都不是,所谓的“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就是这个理吧;就像福贵站在门外,拉着一脸失魂落魄的春生说出的那句话:“人活着,就比什么都强,我们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你可不能去寻死啊”。
不错,活着,这两个简单的字却不简单。虽然活着只是一种状态,就像死了一样;虽然活着也许没有喜悦,只能够默默忍受。但活着就是活着,我们要为自己而有尊严地活着。
也许这就是《活着》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