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作文题目
【篇一:改口之后作文700字】
两会期间新闻多,获奖感言算一个。责其谢家未谢国,周洋知后改口说。
随着两会的召开,怕是不关心体育的人也知道周洋了。有人说,周洋说获奖感言时只字未提感谢国家!确实做得不好。也有人认为,把体育运动员获奖感言的问题拿到两会上来讲,戏剧化了爱国。而我却在想:在领导指出其问题后,周洋在当天下午接受采访时,即把感谢国家放在了第一位,而把感谢父母放在了最后一位。她的改口究竟改掉了什么!
当我知道这则新闻后,我感到失落却也无奈——在接受了领导的教育后,周洋学会了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选择了别人爱听的话,我只能说这是她对社会的妥协。大人们总说,现在的小孩不纯真,太成熟;可是真正让小孩舍弃童真的是谁呢?周洋虽已是世界冠军,可毕竟只有18岁,队里的训练单调而单纯,她也许还不适应外面这个锱铢必较的社会,获奖感言只是她激动时孩童般的心里话,而今这心里话接受了社会的检阅,而她那颗童真的心想必接受了社会的“修正”。
老子有言:道法自然。何谓“自然”,“自然”即为“真我、本我”。道家倡导人们保持真我,不要用所谓的道德伦理来约束自己。但老庄思想毕竟不是主流思想,人存在于社会中,必然无法随心所欲。正如同季老先生的处世法则: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假话全不讲”是为人的原则;而“真话不全讲”则是一种处世的智慧。但在我看来,这种“智慧”多少有些无奈。我想这也许就是人们怀念童年的原因吧,因为孩童有“童言无忌”的权利,就像贾平凹记叙的那个“老师”,在大人虚伪的脸红中,大声地说出了大实话;而“社会”中的人们无法不去顾虑“世俗”,因为难,也无法避免“世俗”——纯真的孩子,看着你离去,我却不敢挥手道别,因为将你丢掉的,恰是我自己。
也许有人要批评我看问题太过于片面,周洋的改口是其“知错能改”的表现。对此我无话可说,因为我所惋惜的,是那份失掉的纯真。
周洋改口,改掉的是那份单纯的真我。
【篇二:论成败作文800字】
丛林法则:成是英雄,败则狗熊。现实很残酷。
唐三藏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之所以流传千古,有人说,这是因为他们经历了磨难的过程。我认为这是因为他们那种不惧磨难的精神,让人赞叹,才使他们的故事家喻户晓。如果他们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甚至千灾万难之后,没有取得真经,那还有谁记得他们?歌颂他们?过程纵然再辛苦,失败了终究是失败了,这失败的经历,最终将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失败者不会被人记住,即使他曾经付出的是别人的千万倍。
一个学生,他千辛万苦考上大学,别人夸奖他有多用功,讲的虽然是过程,可如果他落榜了呢?没有人会夸奖他,没有人把他当榜样。相反,他如果轻松考上大学,别人会说他是天才,即使他的过程只是上课睡觉、讲话而已,重要的是,他成功了,他就会被记住。残酷的法则!
成是英雄,败则狗熊。现实很残酷。
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会自我安慰着,比如参加比赛,没得到名次,我们就说“重在参与,呵呵”“过程比结果美好”之类的话。其实,大家的心里都是想得到名次,想获奖,此时大家应该都是在遗憾着。“重在参与”,淡然一笑——那只是自欺欺人的说法与表现罢了。人奋斗不就是追求一个结果给自己一个交代吗?成功之后,过程才有意义。对于失败者来说,“往事”是“不堪回首”的。
有人说要“享受过程,结果并不重要”,可是,沿途的风景虽也有可圈可点之处,但我们真正要去的还是目的地,那里有更美的风景。生活中处处有竞争,不追求结果的竞争,也不是竞争。
成是英雄,败则狗熊。现实很残酷。
历代皇位之争者,都是只求结果,不择手段,谁会在意用选用的是“阳谋”还是“诡计”?上位者都是如此,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上位者上来后,就会用办法清洗自己的污点,有时还篡改历史,往失败者的身上抹黑。很多“成功人士”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过程”,其“过程”中的不光彩也被他们的辉煌掩盖了。有的人黑心,不顾别人利益、健康,他们的心因渴望有好结果而扭曲了,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心里是追求结果的。
成是英雄,败则狗熊。现实很残酷。
【篇三:最需要学习的人是谁】
暑假,本来是给孩子们一个快乐自由活动的时间,可现在好多孩子比在学校轻松不了多少。这是怎么回事?孩子们忙于上各种辅导班,是他们自己真心愿意吗?
韩愈在《师说》里说“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看来,家长们很爱自己的孩子,那么孩子们接受这份爱吗?这是真爱吗?我听一位报名参加辅导的初三学生感叹:有的人在报名时插队,领着八九岁的孩子参加那么多的辅导,他受得了吗?是呀,孩子们受得了吗?孩子们需要学习,可最需要学习的人是谁?
“于其身,则耻师焉,惑矣”,不仅韩愈疑惑,我也疑惑。现在我们需要明白的问题是谁最需要学习,最需要学什么。对这两个问题,我认为是,家长最需要学习,最需要学习怎么做人。
都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是不错的,关键是如何做一名合格的老师。自己都做不好,如何教育引导孩子,家庭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是长期的,也是初始的,这第一步打错,后面要改正很难。学习是终生的事,不是做了家长就不需要学习了,现在社会发展这么快,不学习就要落后。一个落后的人要求别人进步有说服力吗?认识到学习的重要,那如何学,学什么又是个大问题。抱着诚恳认真的态度,有着虚心专心恒心持久的学习信念,都可以不断进步。学千学万,首先学做人。文明礼貌,真诚善良,尊重别人,自尊自爱等等。报名的人很多,需要排队,可好多人不知道好好排队。如何排队就是你给孩子最直接的教育。知识技能固然重要,可不知道如何做人就是失败的人生。不教孩子如何正确做人,就是伪教育。
爱孩子,就让他健康成长,给他自由,给他尊重。学习的方法和途径不是唯一的,不是不可以参加辅导班,关键是要弄清楚学习的意义和目标。好多东西是理念解决了,学习就会事半功倍。爱孩子是普天下的家长都愿意的事,爱要有所法有所效,那么我们的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就会实现。
【篇四:命运由我不由天议论文700字】
作为年轻人的我们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也充满了迷茫。很多人并不清楚自己应该走向哪里,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定位和方向。很多人期待着自己成熟,但是从思绪上和行动上却难免犯一些糊涂。年轻,允许我们失败,但是不允许我们甘于失败。年轻可以失意,却不应该为今后留下悔恨。站在这个崭新的十字路口上,我们要相信命运由我不由天。
《礼记典礼》中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先民以男子20岁、女子16岁为成人的年龄门槛。一般在20岁时,为男子举行冠礼。而对于女子来说,16岁虽然不是及并的年龄,却是灿烂的“桃李年华”,是人生的一个分界点。
似水的青春年华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孔子在回顾自己一生的时候说:“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现在的我们,介于立志于学与三十而立之间,既是立志、人生定位,也是成就事业大小的黄金时段。因此,站在这样的十字路口上,我们会充满困惑,一方面,觉得未来的路还很漫长,有着大把的机会可以去创造未来;另一方面,又觉得时间紧迫,很多事都一涌而来,让自己很难理清头绪。于是,烦躁、不安、困惑、迷茫……开始吞噬自己原本充实的自信心。
有这样一个年轻人,因为一直得不到重用而十分苦闷。为此,他专程去很远的地方找智者询问。终于见到了智者,年轻人问:“为什么命运对我如此不公平呢?”智者没有直接回答,从地上捡了一颗小石子,丢到远处的乱石堆中,对年轻人说:“你把我刚才扔出去的小石子找回来,”年轻人在乱石堆里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他不知道哪一颗是智者扔出去的,因为每一颗看起来都差不多。他无功而返,智者从手中取下戒指,同样扔进乱石堆中让年轻人去找回来。这一次,年轻人不费吹灰之力就找到了那枚闪着金光的戒指。智者什么也没说,年轻人却醒悟了:如果自己是一颗小石子,而不是金子时,就不要埋怨命运对自己的不公平。
因此,我们要相信,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不要不停地去抱怨生活中的不如意,怨天尤人。我们应当摒弃杂念,完善自我,使自己像金子一样发光;我们应当自信坚定地对未来充满希望,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篇五:读书的苦乐之境】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从古至今,读书总难免被看作一项苦差事。诚然,读书之苦有时是极恼人的,但我以为读书亦有一番大乐趣。
读书之乐,乐在增长见识。同学之中,总有几位时常因见识广博引来旁人钦羡的目光。他们丰富的知识储备缘何而来:想必大部分应由读书而来。书籍所描绘的斑斓世界,既是现实自然的重现,又是人类生活的延伸。阅读的过程,正是一个认识自然,发现自己的过程。看看那些如饥似渴的读者们,他们脸上如痴如醉的神情有力地证明了,阅读中蜂拥而来的新奇的知识是多么的令人沉醉,令人欢悦啊!
读书之乐,乐在获得教养。赫尔曼·黑塞曾在他的著作中提到,要获得真正的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而对每一部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人感到满足和幸福。人们也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由此可见,读书对于获得教养是极其重要且必要的。一个被书籍滋养过的人,他的内心一定是平和、欣悦的。他看待事物的目光也会是柔和、宽容的。因读书而获得的教养使他对生活生发出无限的热爱,这热爱又将让他的心保持愉快的跳动。
读书之乐,乐在跨越时空,与作者倾心交谈。书籍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更是那些伟大的灵魂所留给我们的财富。诚如歌德所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在与一个高尚的人谈话。我们在感悟前人的思想、经验、追求时,仿佛听到了他们久远浑厚的絮语,仿佛已经和他们面对面,捕捉他们脸上或忧郁或自信、或痛苦或欢乐的表情。杨绛先生曾写过一则有趣的比喻:读书的趣味正在于穿过一扇隐形的门偷偷溜进了作者的房间。好一个“偷偷”!那一份和作者交流的好奇与私密,是每一个热爱阅读的人都恣意享受着的幸福。除此以外,与作者思想碰撞出的火花,更能从中嗅出快乐的芬芳。
读书确是有一番大乐趣的,那些彻悟的瞬间,那些美好的感悟就是最好的佐证。
【篇六:无可无不可】
孔子在评述了古今隐士后道出了自己与这些隐士的不同“我则异于是也,无可无不可”。
这“无可无不可”现在也常常听到,说到,但放在这特定的语境里,就别有一番深邃的内涵。
“无可无不可”在这里所体现的,不是目标的模糊,游移,也不是主张无为,颓废,更不是油滑世故。而是在目标既定的前提下,对于方式和策略的选择有更多的灵活性。它体现的是“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也。”
孟子在把孔子与伯夷叔齐做比较时,说孔子与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并且表示他所希望的,是学习孔子的这种态度。这是对孔子自己说的“无可无不可”的一个最准确的注脚。
孔子进入这种境界,恐怕也是有一个磨练过程的。他曾被看城门的讥之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迂腐者,他自己也曾承认“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并且多少有几分懊丧地宣称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经历了漫长的自我磨练后,孔子终于进入了“无可无不可”的境界。
此时又想起那副自己非常欣赏的联子“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所表达的,也正是这种情操。
【篇七:仕贵适道】
究竟是出于生计的原因,还是为了实现政治抱负,还是两者兼而有之,尚难以断言,但有一定是可以肯定的,孔老夫子是不甘寂寞,一心要做官的。
《孟子》中有一句“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三个月没有人找他做事,居然就惶恐不安了!《阳货篇》有“子曰‘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希望别人用自己的急不可待之心,溢于言表。为了得到别人的重视,他曾声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甚至夸下海口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虽然因为始终没有被重用有过怨气,谓“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但当子贡问他:“有美玉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他却依旧是毫不迟疑地回答“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可见随时准备出仕。
孟子称他是“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其实只说对了前一半。他老人家是绝不甘于“止”的。倒是那个守城门的说得对,孔子是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他的学生子路受他的影响也是积极主张做官,认为“不仕无义”,但同时也认为“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可见也是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
看来读书人希望能做官,古已有之。所谓“古之人三月无君,则吊。”考其原因,无非有二:一是要改变自己的经济地位;二是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如孟子曰“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
希望做官原本也不是坏事,坏的是“恶不由其道”!
【篇八:说思】
独自一人在家,无言,少行,只剩下思,独自沉思。
由此却评味出诸多思的情趣。
首先是“思无禁”。言和行都不可能不接受一定的约束,而思却可以从心所欲,自由奔驰。思考的自由,实在是人生的一大快乐。
其二是“思无疑”。许多疑惑,都可以通过思考得出结果。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说明思考是可以使人摆脱迷惘的。他还认为“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可见,什么问题,都可以通过反复思考搞明白的,没有什么问题是绝对搞不清楚的。
其三是“思无涯”。可供思考的领域非常广阔,无际无涯。好象是孔子说过“吾生也有涯,而思无涯。”
其四是“思无损”。思考几乎不需要任何物质耗费,思考只会使你得到许多,却什么也不会失去。世界上没有什么比“思考”的成本更低。
其五是“思无邪”,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让脑子里装满知识,装满乐趣,邪念自然也就没有了空间。曾看到一篇文章,说某君在文革期间弯腰曲背被批斗时,脑子里却在回味一篇波斯文。批斗结束后,他还定格在那种弯腰曲背体态,因为他还没有从那篇波斯文的回味思考中走出。直到别人提醒他批斗已经结束了,他才如梦初醒。
当然要能够从思考中获益,需要有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学习。不通过坚持不懈地学习积累丰富的知识,那种思考就是胡思乱想。孔子曰“思而不学则殆”他还联系自身体会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可见学习是思考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