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系统适应个人作文
【篇一:那山不动,我便过去】
默罕默德曾言“山不来就我,我便去就山。”面对相同的目的地,坚持正道固然可敬,却未必能够达成目标。当前行之路受阻时,我们不妨从自身考虑,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条路。
在困境面前的调整,并不是退缩,更谈不上怯懦,而是对困境的超越。王阳明是心学的创始人,却鲜少有人知道王阳明先前是推崇程朱理学的。他悟尽了儒、道、释三教,然而“格竹”失败了。在探究宇宙人生的规律上,他遇到了瓶颈。他来到了龙场的山洞里,春天的草木葱茏在他眼里只是一片肃杀。那时,他躺在石棺中,三天三夜。终于,他欢呼雀跃起来,“心即理”。在理学不适应自己的时候,阳明先生自主调整理学体系来适应自己的内心。这绝不是朝理学低头,而是一种认知上的超越,在心学的世界里实现自我。做学问,思辨能扭转困境重获新生。
调整,在本质上是与生活讲和。面对无法改变的困境,一头走到黑,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会激化生活矛盾。人生最困难也最成功的事就是与生活讲和。史铁生就是一个会与生活讲和的人。他正值青春大好时光,双腿却残疾了,这有如当头喝棒,在他脖子上打了一个死结。如果他和生活硬磕,消沉甚至于毁灭皆有可能。但他懂得生活。于是,我们才能看到,在地坛里,庄严肃穆的余晖洒落在一位坐在轮椅里的人身上。这个人以痛为养料,写出了扣人心弦的文章,向世人奉上一部部富有生活哲理的作品。困顿,锁不住心灵的飞翔。会生活,心灵的救赎胜过人间药石无数。
人生路途漫长,当我们觉得疲惫的时候,不妨休息一下,做出新的调整,继续上路。适时的调整能为我们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陈欧留学归来,引进游戏内置广告模式,启动创业之轮,然而这不合国内形势,于是他立马调整,在电子商务的浪潮中找到新商机,还找到了最适合的道路,专攻化妆品领域。他的调整能够证明这是属于他的年代。
纷繁芜杂的世界,不会因为我们有所改变,我们应学会自我调整、适应。即使我们改变不了世界,也能改变自己周围的小世界。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那山不动,我便过去,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这需要智慧,更需要博大的胸怀。
【篇二:让个性自由生长】
生活是一个巨大的模子,将所有人压制成一样的形状。差别适应平均,个性服从整体,已成为人们工作思考的惯性。人们习惯生活在相同的面具之下,殊不知被压抑生长的树木无法擎向穹苍,只有为个性自由生长拓出空间,生命才会展现无限的可能。
美国空军战斗机考虑到个性特征,将座舱作了局部调整,让系统适应个人,为飞行员的生长留有空间,最终提高了战斗力。即使在将统一于整齐奉为准则的军队,为个性做出的改变都如此重要,何况面对瞬息万变的生活呢?
压抑个性,并不是迁就平均的万全之策,相反地,它无形中束缚着我们的手脚,让我们成了身不由己的囚徒。有时我们需要脱离教条陈规,为个性发展另辟蹊径。
爱因斯坦在学校时怿怿不乐,被标准答案、严格程式所限制,再多的奇思妙想被埋没在平均的认知水平之下。放下个性并不能使他融入平淡的校园生活,最终他选择退出,个性生长的容器不再是一只小玻璃瓶,而是广袤的草原,正是那自由生长的空间,成了他科学研究的实验室。
我们总抱怨创造力的缺失,学校剥夺了孩童的个性,培养出一群四平八稳的橡皮人。但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已找到系统与个性相汇合的接口。他主张因材施教,循着不同学生的个性量体裁衣,将教育的火种传承下去。从《论语》中,我们不难看出子路的较真,颜回的勤勉,不难发现在孔子和风细雨的熏陶之下,个性自由生长,产生了思想的巨大能量。
曾经读日本黑彻柳子《窗边的小豆豆》时,便很羡慕小而温暖的巴学园。它包容着孩子们的迥然相异,有的内向,有的多动,但自由成长的过程中他们轻松而愉快,远离了严格的限制和对个性的压抑,那些拙稚的灵魂获得了自由呼吸的天地。系统完全可以去适应个人,只是创造者需要一颗细腻柔软的心。
世界正呼唤我们解开束缚的镣铐,让个性自由生长,让每一个灵魂绽放自己的色彩。
【篇三:城市建设需要遵循个性作文】
法国著名建筑师德尚慕名来到中国,参观中国的城市建设。可他参观了两三座便兴致全无。他说:这样的城市千篇一律,毫无个性,生活在其中,让人忍不住逃离,让人心生恐惧,实在可怕。诚然,中国的城市被标配化了。数百座城市同时开工,试图将每一座城市打造得精致得像同一个模具中出来的一样。他们按照同一个标准,将每一个城市演变为城市的复制,数百座城市被平均值束缚,失去了他们原有的活力。殊不知,真正的城市建设,应该建立在个性的基础之上。每一座城市都应有自己的文化与性格。而这性格,恰恰是这座城市生生不息的鲜活血液。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标志。大至雄伟磅礴庄严肃穆的故宫,小至承载着全族信念的小祠堂,各种各样的标志拼凑起来,构成了一座城市的灵魂,是每一个人难以忘却的故乡。而如今的城市建设摧枯拉朽般的磨损着我们的记忆,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古建筑在发动机令人作呕的轰鸣声中倒下;各种名人故居摇身一变为某咖啡馆、茶餐厅,成为人们的吸金之宝,更多的是,无人问津的村落文明在暗自哭泣,岁月变迁,终成废墟。如今,城市的个性在磨平,属于我们的记忆在消逝。
与此同时,城市同化的建设在热热闹闹地开工。各种地标建筑拔地而起,赞叹之余,不免嗟叹这劳民伤财之举。随处可见的是高矗空中的塔吊,是堆叠如山的砖块,是轰隆隆的发动机声……,工人们马不停蹄,没日没夜的工作,只为赶在工期前完成任务。这样的城市,大、噪、繁华……各种城市间大同小异,有的只是地理和程度上的差异。走在这样的城市,我们会迷路,会失去自我,难易找回属于我们的灵魂归属,终有一天,人们会面对同化的大楼,因找不到家而无助哭泣。
一位匈牙利诗人说:我们走了很久,却忘记了我为什么而出发。中国的城市,确实忘记了自己缘何而出发了。而在我看来,城市建设要依据各自个性,不能按教科书式的给城市一个均值。中国人想来提倡<天人合一>,大致是要给城市一个自然的真身。走进意大利但丁故居,能感受到桌上咖啡的余热;走进英国的老舍故居,好像老舍刚刚搬进……这边是随性自然的力量。
多么希望,指着一堆城市的照片,可以一一对应的叫出名字;与朋友同行在路上,忽然兴奋的指着远方的某一建筑物:看,那是我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