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本
花样的青春,本应是五彩缤纷,可敏感的我,眼里却看到了一种事物的没落,另一种事物的升起:许多人大骂韩国人窃中国文化的行为,在国内却为自己改编的杜甫形象而沾沾自喜……我的眼里始终能够看见一缕缕凄凉的灰色。
公元前3000年,美洲大陆上出现了“玛雅文明”,可那只是昙花一现。公元10世纪,它突然之间就消失了。公元前2500年,亚洲大陆上出现了“华夏文明”,也就此诞生了汉语这一与我们华夏民族息息相关的语言,可是,它却也像“玛雅文明”一样,即将逝去。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是唐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是宋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是元曲……汉语曾经是那么的丰富多彩,它在华夏大地上找到了它的一片栖身之地。可是,曾经终究是曾经,曾经的许多经典现在正日渐消逝……
记得前不久,国内某媒体记者拿着一幅《春日雪景图》去到一所学校去做调查,当记者问道这是什么节日时,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圣诞节”,这直让人心惊:我们是怎么了?我们怎么会成了现在这般模样?!
其实说来我也自惭形秽。记得小学时的一天我在家里看电视,无聊地用遥控器翻着台。偶然之间我看了下《汉语桥》,听到里面讲了一个很简短的故事。具体内容我已记不清了,大致内容讲的就是一中国人和一英国人比赛汉语,结果那个中国人全盘皆输,于是他们又比英语,可那中国人还是输了。那时我蹙起眉头,对此感到很不解:同为我的同胞,为何他与别人比,自己的母语、他人的母语都比不过呢?但当时我对此只是稍有印象,心想这又不关我的事,管那么多干嘛?事情就这么过去了。时隔几年,我几乎都不记得了。现在想起这件事来,惊觉我的文化意识也是十分的薄弱,同别人并无大的差异。那疑惑我想我也能解开了: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好好保护、传承它,又怎会发生这般令我们同胞羞辱的事呢?
我们总是在说自己注重“文物”,注重青铜和瓷器,说“我们保护了文化遗产”,然而我们却忽略了“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几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韩国申报的端午节纳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端午节”已正式成为了韩国的国有节日。在网上,我们的国人不乏有对节日遗失的激动、遗憾和愤怒之情,但是,鲜有人冷静下来思考这一问题。仔细想想,如果我们能好好保护它,本应属于我们的东西又怎会沦为拜金主义者和商家的一种赚钱手法呢?我们有什么资格去说别人!
请想想,你还能说出的成语、谚语有多少呢?很少吧。然而,这也罢了,一些稀奇古怪的网络语言也频频出现在学生的习作中。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忽视甚至抵触对我们本应记背的经典的唐诗、宋词、元曲、古文,却不知这是一个中国人文化素养和气质的养成和提升的简单方式。每当我发现我身边的同学会有这种行为时,我总感到不解,更感到一阵悲凉。他们说我傻,这么认真地记那些没用的文章干嘛,根本就没有一点用处。我气愤不已:作为一个中国人,连自己的语言文字都轻视,配做中国人吗?
记得牛汉说过:人不能忘本。可现在很多年轻的一代却不知道什么是“本”。我想:我们中国人的本在于传统文化精华。我所了解的还不到冰山一角,但我知道:了解、爱护、传承、发展我们优秀的文化,就是守护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就是提升我们自己。